爱HIFI(爱菲)音响网

快捷导航
在线客服
查看: 6223|回复: 2

[基础知识] 平价HIFI理念推广——"发烧"之理性

[复制链接]

7

主题

3993

帖子

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发表于 10-1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音"、听"乐",还是既听"音"又听"乐"? 在一次发烧友的聚会上,我曾提出一个问题;购买器材或唱片的目的是什么?大家笑答:"这是废话,当然是听音乐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发烧友们听什么的全有。 我曾做过调查,我的一朋友,同时经营两家相邻的门脸店铺,一间专营中外精品发烧器材,一间专营进口精品唱片,尽管市场低迷,由于朋友经营有方,生意还不错,一次我跟他谈起生意经:"你这买卖不错,顾客买了器材再买唱片,或买完唱片用你的器材视听,觉得好,顺手再抱走一对音箱。"朋友一脸的无奈:"别提了,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些发烧友井水不犯河水--大把掏钱买唱片的,对器材不屑一顾,有个哥们儿几乎每周都到我这儿来,有一次把贝多芬作品集和瓦格纳歌剧全集一块买下,花了一万多块,一打听,他的器材是一只不到800元的CD随身听。 还有个哥们儿,一年换了三套器材,花了十几万,其实他只有三张唱片,"蔡琴"、"阿姐鼓"、"张学友"各一张,还是盗版。"朋友说的比较典型,但也带有普遍性,我在发烧界朋友很多,有时跟他们取经求教,有时也跟他们"抬杠长学问",时间长了,便引出听"音"、听"乐",还是既听"音"又听"乐"这个话题。 辞典中"音"的定义是指"能引起有音调感觉的声波。"对"乐"的定义是"指音乐、乐曲等。"发烧友中流派很多,把他们(当然包括我自己而不包括专门从事音乐、音响工作的专业人士),做个粗浅的划分,典型的有以下四大流派。 --专门听"音"的,这类发烧友往往是电子爱好者出身,懂得不少电子、电声知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很多与我同龄或更年长的朋友都有装矿石收音机的历史,他们选购器材,非常关注客观指标,焊机摩机过程中,能够从更换一两个零件或从不同电路中区别出各种失真,他们把音乐软件当成考验器材的工具--高音如何,低音如何,哪个频段有峰、哪个频段有谷,至于这软件的乐队、指挥、作者、背景如何,演绎是否准确等,则不关心,只要录音够"发烧"就行,这类朋友的器材往往比较讲究,要么是高档的,要么是高性价比,而软件则少得可怜。 专门听"乐"的,这类发烧友有一定音乐素养,甚至会使用几件乐器。他们对现场音乐会颇感兴趣,注重的是音乐本身,对不同乐器,不同乐队,不同指挥的风格特点了如指掌,他们听的是旋律、节奏、和弦、织体。他们关注的是作曲家的背景与某些音乐的曲式、结构,什么叫呈示部、什么叫展开部,一个主题变幻多少个变奏,一个全奏使用了大小三和弦还是属七和弦,而他们的器材往往不够档次,而软件收藏之丰富,往往叫人目瞪口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软件大腕,有原装进口的CD1500余张,LP800余张,价值十几万。 --钻牛角尖的:听"音"派与听"乐"派都有钻牛角尖的,听"音"派最为明显,不少听"音"派专攻"噪声"二字,一张唱片听下来,你问他听到了什么,他会告诉你,钢琴踏板声、手指触键声、弓毛擦弦声、演员喘气声、乐队翻谱声、观众耳语声、指挥擦汗声(不怕读者笑话,本人也练过此功,而且进步不小),还有一些钻研"音乐气功学"的,我在别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到,在此不再罗嗦。 --既听"音"又听"乐"的,我对这类发烧友特别羡慕,他们往往兼备以上第一第二类的特长,既懂电路图,又懂五线谱,既会吹拉弹唱,又能焊机摩机,他们把器材当载体,把音乐当灵魂,软硬兼烧,一套够水准的器材,几百上千张CD,一间混响适度的听音室,真是神仙下凡,当然,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他们软硬兼烧的后盾。 依本人之愚见,不管是听音的,还是听乐的,应取长补短,走向融合,真正的Hi-Fi在音乐厅。然而,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发烧友们几年才能等到这样的机会,你想听"春之声",好不容易等来了外国大牌乐队,演奏的却是"春之祭",恰恰你又不愿花这个钱去接受"和弦、节奏、调性大冲撞"的音响,我看还是在家听唱片来的随意和舒适,好器材和好唱片二者兼顾。用高档器材天天听摔瓶子、放大跑,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用劣质器材播放交响乐,恐怕想听的许多东西又听不到了,听到的也是残缺的。钻研音响气功学的朋友最好多读一些物理学、电声学以及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别花钱追求那些客观上不存在的东西了。 关于主观评价音质的外行话 我经常拜读一些资深发烧友的器材评论文章(我自己也写),我的体会是,这类文章既好些,又难写。好些的在于技术部分,客观指标是有相对的精确性,可以用咱的数字或曲线来描述,它具有可测量性,客观指标好的器材一般主观评价也不错,但也不一定。由于听音者的技术与艺术修养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一般,但不会说很差,一套客观指标的器材,例如那些假冒伪劣的音箱,使用仪器测出的频响曲线有如桂林山水--大起大落,有经验的听音者决不会说它好听。我认为,主观评价之法虽然无法做到有可测量性,但必须要有"可重复性"。每年一度的国产音响大展,一些产品之所以得奖,是十几名专家的"可重复性"的听音结果,可信度很高,我在撰写器材评论之前,往往约上三五个"发烧知己"共同参与,这几位知己都有以下特点:一是有现场经验,二是会使用乐器,三是懂点电声知识,四是家中器材有一定水准,五是拥有较多较高级的唱片,在基本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再落笔写文章,我们感到,对器材的主观评价,用文字来描述看不见摸不着音乐,有以下几个问题: --主观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有时有意无意地把评价器材与评价唱片混同在一块,我们往往是用自己听现场或自己演奏乐器的记忆或经验为参考来评定器材的声音与原始声音的符合程度,也很不准确,所选择的唱片并非是我们的记忆和经验,我们听过的世界著名乐团现场演出是在北展礼堂或北京音乐厅,而唱片录制地点却是在柏林、在维也纳,此记忆非此唱片也!乐队相同,指挥不同,指挥相同,乐队不同,指挥与乐队都相同,录音地点又不同,这里差别大了,只能从唱片说明书上了解一下录音现场、录音手段的情况,但却没有在原现场听过,用文字来描述肯定带有明显个性,无法避免。 --发烧友们追求Hi-Fi,实际是追求原声场的再现,希望器材放声时能够保持原始声音的特色,重现出与你的类型、风格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演出现场的空间感、主体感和临场感,从当代录音技术和重放技术角度上看,单从听音环境上就不可能。一个标准的交响乐队需要150-200平方米的演出舞台,加上观众席,一个演出场地几百至几千平米,发烧友们有个30平方米的听音场就算高档了,再现出的声场只是原声场的缩小或变形,得到声音是"照片"、是"油画",而不是"实景",如何用文字把握好这个"度",十分困难。 --声音质量评价术语的模糊性,这类用来描述声音听感品质的专业形容词,尚不能与客观测试指标相对应。例如,用眼睛观察一个球体,然后形容它"很圆"、"不太圆",再用尺去测量,能够判断一个人的眼力,但形容声音"圆",是用混响时间,还使用频率曲线与之相对应呢?再如,主观评价中常用的成对的正反意评价术语,明亮与灰暗是形容视觉的,坚硬与松软是形容触觉的,愉悦与烦躁是形容心理的,发烧友们(包括我)经常使用的甜美、原汁原味,是形容味觉的。对于音色,音响权威与音乐权威分别下了不同的定义,音乐权威认为:"音色是某种产生音乐的特殊媒介新产生的音质,长笛能够发出羽毛般的音色,大号能够发出狗熊般的音色……"狗熊还好说,羽毛是什么声音?音响权威认为:"音色是人们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波型,同时与响度音调有关,它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复杂到什么程度?也无法精确表述。 还有许多难题,不再一一列举,可能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很难看到音响专家们撰写的对某一件(套)器材的主观评价文章,偶然为之,恐怕也是出于朋友的情面,但在使用词汇上也是十分的慎重。看来对于器材的主观评价文章大都由发烧友们自己去写了。要做好这类文章,我认为作为作者,首先要避免功利性与广告性,更不能使用玄学气功式的语言,虽然无法避开一些模糊性的形容词,但要尽可能做到公正真实;对于使用的器材、软件特别是听音环境,要尽可能介绍清楚;作者要积累现场听音乐的经验,多在良好的听音环境下(而不是在乱哄哄的电器城)试听高档名牌器材,促进听音能力的提高。如果是对高中档Hi-Fi器材进行主观评价,应该用交响乐、室内乐、歌剧之类的软件,如果仅使用流行音乐,甚至是电子音乐软件,文章不论写得多么生动精彩,也缺乏说服力,特别是电子音乐,自始至终是按照同一波形包络或频谱去模拟某些乐器的音乐,可以说是"学什么不像什么",用它来检验"hi-fi"不可能,倒是可以大大掩盖器材的缺陷。

0

主题

5

帖子

2054

积分

持续高烧

Rank: 4

发表于 11-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既听"音"又听"乐",不喝酒不抽烟省下来买了5、6千块的CD,可器材还是当年高一时的:松下LD + 两片5532(AA)+ 四片LM1875(BTL)+ 李楠时尚版2000CS(前年)。感觉还行,现在听APE多了,省了CD钱,呵呵。

0

主题

5

帖子

2054

积分

持续高烧

Rank: 4

发表于 11-2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弓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2005-2018 lovehi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天津梦幻之声音响技术有限公司 许可证:津B2-20080131 ·  公安:12011302120114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音响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