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路永无止境,无需得陇望蜀
发烧是个漫无止境的过程,越烧越好,越烧越贵,几乎成了每一个发烧友的通病,回想当初,一台松下CD机,一部SONY的MD,都能让我欢喜的不得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耳朵也变得越来越挑剔,自己虽算不上什么金耳朵,但一些平庸的器材也完全不能满足我的听音需求,但在音箱的选择与购买上,我一直坚持量力而行,因为我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合理的价钱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器材。
这款歌剧一号入手时间不长,购买过程就不多废话了,相信在爱HIFI入手过歌剧或者其他音箱的朋友,对它的产品质量还有售前售后服务都是一致认可的。
外形别具匠心,工艺炉火纯青
神秘与沉稳的黑色前面板,自然而淳朴的棕色侧板,高贵的金色点缀,这三种意颜色碰撞在一起,使得歌剧的外观犹如一件艺术品一样,而他那别具匠心的外观设计,精湛的做工工艺,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金无足赤,这款歌剧一号的体积相对于一套书架箱来说,还是有些过于庞大了,只能当做落地箱子摆放在客厅,而不能像那些小型的书架箱一样摆放在我的卧室或者书房当中。
动态惊世骇俗,细节入木三分
艺术品一样的造型深得我心,而这篇测评重在听音,所以关于外观方面我也就不多阐述了,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NFB钕铁硼磁共点式同轴单元,8寸超大聚酰胺纤维低音单元,三维宫格隔离式箱体技术,四分频精密分音器,集众多顶级技术与一身的歌剧一号,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声音表现? 历时半个月,播放钢琴,管风琴,大鼓,笛子,各种音域的音乐,每天6小时的煲箱,现在歌剧已经进入状态,声音也也已日渐成熟,所以现在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这款音箱的一些感受,如有偏颇之处敬请拍砖。
系统:笔记本+ DA-03A纯数字胆解码器+ SG-845胆机功放+比特音频歌剧一号,因为不同的搭配对声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以下仅仅代表我个人对歌剧一号的听音感受。
分别试听了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琵琶对萨克斯》,《蓝色多瑙河》闫学敏《炎黄第一鼓》,蔡琴《被遗忘的时光》,腾格尔《天堂》,《阿拉貢舞曲》。这些曲目中涵盖各种音域,测试了歌剧的动态,三频,解析,声场,以及人声表现。音源全部采用WAV无损格式
高频,管弦乐
我本人其实是比较看重音箱的高频表现的,在用我之前的音箱试听《琵琶对萨克斯》时,总感觉高频到达一定高度时,就怎么也上不去了。而歌剧的高音虽然没有那种直冲云霄,飙到天边的感觉,但是也不会出现到一定程度就被“卡住”的现象,延伸还是恰到好处的。而不得不提的是,歌剧高音的顺滑度和泛音真是非常细腻完美的。 中频,人声 歌剧一号中频的密度以及细腻度都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蔡琴这种“醇厚型”女声的表现上,歌剧的声音非常讨好耳朵。而在《天堂》这首音乐的表现上,歌剧给我营造出一种空而不虚的感觉。 低音,大鼓 《炎黄第一鼓》听完,歌剧的低音给我的感觉是干净利落,鼓皮的颤动都能刻画的非常细致,力度相当到位,凝聚力,冲击力都有了,但是量感相比我之前的落地好像是少了一些,不过我认为从HI-FI的角度出发,歌剧的低音明显是更好更准确的低音。 三频分布 作为比特音频仅次于旗舰拿破仑地位的箱子,歌剧的三频拥有着很高的平衡水准,无论是高频的延伸性,中频的密度,低频的下潜,都是比较到位的。 声场 歌剧一号的声场宽度高度都很规整,虽然不是那种极其空旷的感觉,但是在试听阿拉贡舞曲,三把吉他和远处的敲击声给我营造出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感,在声场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上,歌剧的表现也是极佳的。 动态 试听《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时,歌剧一上来就气势十足,气氛浓厚各种乐器的层次感分明,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整体的气氛烘托的非常到位。收放自如,刚刚爆棚感十足,瞬间就能恢复平静,控制力非常好。可以说如此出色的动态表现,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整首音乐紧张的我甚至有些透不过气来。 解析 细节方面,歌剧处理的也是非常优秀的,没有刻意去放大,但是也不会丢失。在具备如此优秀动态表现的前提下,能有着这样出色的解析,我已经很满足了。 几首音乐听完,对于歌剧的表现我是非常肯定的,而声音风格也是属于全面均衡的,但同样,没有一件器材的声音是可以称得上完美的,一部箱子的声音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对于那些重口味的烧友,喜欢具有浓烈音染听音风格的人,歌剧未必能讨得你们的欢心。 评测完毕,最后再献上两张自己歌剧的图片,希望供大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