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HIFI(爱菲)音响网

快捷导航
查看: 5775|回复: 1

感悟音乐与音响

[复制链接]

12

主题

3998

帖子

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发表于 08-05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悟音乐与音响

一、音乐的地位

德国哲学家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华,1788-1860年)是这样描述音乐的:“人已经不再产生欲望,这种艺术已经完全使人得到了满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艺术”。

音乐还是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分地域,也不分人种,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已经出现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原始部落,尽管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群相去甚远,在祭祀神明或供奉图腾等场合便使用了朴素的乐器(主要是一些打击乐器)产生出一种简单音列的不断重复的鸣响以烘托气氛。这种一串简单音列不断重复的周而复始的鸣响即包括了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节奏、音高和时值。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较为完整和高级的音乐也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只不过是以自然音界为核心,再加上更为复杂的和声以及更加完善的曲工而已。音乐表达的是人类共通的感知和意念,不论是音乐创作(借助乐谱)还是音乐聆赏(使用双耳)均完全摆脱了语言的束缚。在正常情况下,音乐可以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由的蔓延、传播,全世界都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满足和慰藉。

音乐更是与每一个盛大庆典形影不离,回想当年柏林墙拆除时,德国人民为了庆祝德国统一,专门请来了音乐大师Leonard Bernstein指挥一个其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的庞大乐团演出Beethoven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并特意将第四乐章的歌词由“欢乐颂(Ode ToJoy)”改成了“自由颂(Ode To Freedom)”。那个时刻,不仅是德国,全世界都沉浸在自由带来的欢乐之中!我想,Beethoven和Schiller要是能看到当时的情景也会由衰的欢笑。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即便在德国,也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亲临现场,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是通过广播或者唱片来聆听首令人难忘的“自由颂”的。这个世界需要音乐,音乐也应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歌唱。

二、音响的生产及其目的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音乐家们提出了一种需求,希望能借助科技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以记录和保存其音乐作品的媒质、技术和设备。以前大师们的音乐未能保留下来,全世界都永远的感到遗憾,后人只能通过文字资料的苍白记载去“感悟”他们传奇般的演奏。

音响工业作为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其产生的背景既有实用价值的社会需求也有商业市场的良好前景。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不论是录音技术还是重放技术都已经进步到了很高的水平,已经能够相当准确地“保留”住一次感人演唱会或者一次难忘的音乐演出,给消费大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主要是依靠人的双耳来感知。对于纯粹的音乐来说,完全不需要视觉插手,也就是说眼睛在这里几乎是没有用下的。从这个角度讲,现代立体声重放系统“再现”的音乐已经能够非常逼近现场的声音效果了,其真实的程度已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当你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唱片时,几乎可以相信自己是坐在某个音乐演奏大厅的第五排中间的位置上。正是因为音响已具备这样高度忠实的“再玩”能力,二十世纪的一些音乐大师才乐于在唱片公司把自己的作品“保留”下来,这不仅是现代听众的福气,也是子孙后代的福气。

然而,音响不可能绝对忠实地再现现场。现场是一次经历,经历是不能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聆听现场演出无疑是音乐文化生活的最高形式,也是所有音乐爱好者向往的珍贵经历。听众作为参与者,与在场的其他听众一道真切地感受了音乐家在诠释音乐作品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深深体验着伟大的乐谱通过杰出的演奏能触发所有在场者怎样的游动、狂喜、依恋和崇敬之情。

聆听现场音乐的方式与享受唱片录音的方式一样,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你可以睁着眼睛欣赏,也可以闭着眼睛倾听。一般来讲,听众大部分是睁开眼睛在聆赏,不仅可听到美妙的音乐还可欣赏到艺术家们丰富多彩的神情;但也有一部分听众是闭上眼睛进行着纯粹的聆听,他们所感知的是最本质和纯粹的东西:音乐本身。诠释音乐的方式也是类似的,大家知道,Herbert von Karajan在指挥乐队演奏时大部分时间是闭着眼睛的,且肢体动作幅度很小,在他的带领下乐队发出的声音完美动人。然而,Leonard Bernstein 在演出中正好相反,只是偶尔短时间闭上双眼,而且肢体动作幅度很大,他的演出同样感人至深。两位大师风格迥异,但目的是一致的:通过指挥棒下的乐队和歌手向听众传递出音乐创作大师们乐谱中所蕴含的一切。

虽然音响不可能绝对忠实地再现现场,但可以高度逼真地再现现场的声音。通过音响重放唱片录音,完全可以传递出乐谱中所蕴含的一切,同样也能感动听者。这是音响的目的,也是音响的魅力。

三、音响系统的品质和判断

无庸置疑,立体声音响重放系统的品质高低的判别标准只有一个:即“再现”现场声音的忠实程度,就是常说的保真度(Fidelity)。这里所指的系统是一个由许多环节串联起来的“链”。具体来讲是由CD唱机或模拟唱盘、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扬声器、听音室以及器材摆位等环节构成的,当然还包括这些环节之间的连接缆线。这条“链”上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有失水准的话,重放出来的声音就会打上折扣。

比如说,这条“链”中其他的东西都很好,只有扬声器的品质不太好,则系统的影响也是同样的。因此我们说,音响系统的品质总是受制于其中最薄弱的环节(Weak Link)。对于组建音响系统来讲,为了在特定的预算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各环节的品质要求上追求平衡,尽量避免某些个别环节相对较弱,这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当然了,如果你的预算不受任何限制,你可以购置一套品质至高无上、没有任何妥协考虑的系统,这样的配置是非常理想的,但其代价也是一般人难于负担的。如何去判断一个系统或是一件器材好还是不好呢?很简单:用耳朵去听!除非你就是喜欢染色的声音,对真实的声音不感兴趣,那另当别论。如果你同意音响的目的是忠实“再现”现场的声音,那么聆听现场音乐是必修之课,或者说是基本修养,它有百利而无一害。道理很简单,假如你从来不听,或者极少去听现场演出的话,你如何去判断音响重放的声音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呢?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喜欢较为真实的声音,但限于条件几乎不可能接触现场音乐,那怎么办呢?如果是这样,在选择音响器材的时候就会碰到一些麻烦。主观臆断必定死路一条,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失为可取之道。但在这种情况下,你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况且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音响玩弄,而不是你在玩音响!

作为发烧友或爱乐者,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音响展示活动、搞搞发烧交流聚会、经常阅读音响类期刊和杂志之外,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去聆听现场音乐会。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是提高发烧质量的有力保证。其实,即便不是发烧友,有空去听听音乐会也是一件美事。笔者去年十二月因公差去到奥地利的Salzburg,一行四人中的其他三个都不是发烧友,以前也较少去现场听音乐,在我的鼓动下大伙儿去听了一场Robert Schumann的室内乐。散场之后我问他们感受如何,他们都觉得很不错,音乐、音乐家还有环境、气氛等等,确实是一种高级文化生活。Salzburg是伟大作曲家Mozart的故乡,也是指挥大师Karajan的诞生地。这个美丽的城市一年一度的夏季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圣地。

四、音响系统的技术保证

任何一位发烧友都会经历器材的升级和唱片的储备这两个基本过程。如果你的器材升级进行得比较彻底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收藏的那些老唱片听起来和过去不一样了:由于系统的低频响应向下延伸了,你听到了更多的低音部分的音乐线条,这些本来就已存在的东西被原来的系统隐藏了;由于失真降低,使得乐器的音色与质感更加准确;由于动态范围与瞬态响应改善了,音乐听起来更加自然、生动并富于张力;同时由于系统的解析力增强,以前听不到的许多细节和现场杂音也都浮现出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好的空间感、堂音以及音场。总之,声音重放与过去相比变得更为真实。这样的升级我们说是有效升级,伴随这样的升级,你的那些宝贝唱片的真实价格也更加显露出来。

音响系统的频响范围(Frequency Response Range)对声音重放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为什么?正如前面谈到的,既然如此音响的目的是忠实地记录现场的音乐并通过重放设备“再现”它,那么,为了重放耳朵可以听到的所有乐器(包括人声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你的音响“链”至少要有30-20000Hz的有效频域范围。而且在这个频率范围内响应特性应该是比较平坦的,没有明显的峰和谷,也应该没有可闻的相位失真。实际上对音响“链”来讲,频率响应平坦地向低频端延伸要比向高频端延伸困难得多,向低频端延伸对扬声器尤其困难。这个要求是比较苛刻的,然而从道理上讲却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音响系统的频响范围不够,尤其是低频延伸不足的话,不论是重放Gustav Mahler或Dmitri Shostakovich等人的大型交响乐,还是重放由一架钢琴、一把低音提琴加上人声这三件东西构成的小规模爵士乐,你听到的音乐肯定是不完整的、有所缺失的,因为低音谱表中的一些音符(有时候甚至是很重要的音符)已经被隐藏、隐瞒起来。这些音符不仅活生生地存在于作曲家们的乐谱之中,而且也早已忠实地记录在唱片之中。如果音响“链”不能保证这个频域范围,那还谈什么通过重放唱片录音来传递出乐谱中所蕴含的一切呢?完整的频域范围(至少是30-20000Hz)是构成完整的音乐的基本保证。

接下来谈谈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失真度(Distortion)。所谓失真,就是原有的声音信号(比如说记录在唱片中的东西)遭受了不得已的“修改”和有意识的“化妆”。前一种失真是技术上固有的,比如频率失真,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相位失真、时基误差等等,他们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可通过努力使其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后一种失真是人为的,比如在功率中添加一些箱音或音染、在某个频段内使响应略微加强、或让某个频段的响应减弱等等,其目的是要让音响呈现出某种味道或者个性,但只要用之有度,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论是固有失真还是人为失真,笔者认为都是愈低愈好。为什么?大家知道,乐器是通过特殊的音色和质感来辨认的,而音色和质感是通过乐器发音时产生的基波频率和特有的一系列谐波频率来建立的。尽管小提琴和单簧管在发出同样的C音,因为它们各自有其特有的谐波频谱,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固有失真使得声音听起来不真实,比如说,严重的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甚至会影响到乐器的辨人:单簧管听起来好像是双簧管,小提琴听起来好像是中提琴。至于人为失真,由于它的目的是要得到某种味道或者个性,显然这种味道或者个性愈强,那么作曲家、演奏会、乐器以及乐谱本身的味道和个性就愈弱,这就好像器材制造者也加入到了音乐演奏的行列中去。尽管这种人为失真做出来的声音有时候非常计好耳朵,但这背离了原音再现、忠实传递的原则。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音色和质感,音响“链”中各个环节的失真程度愈低愈好。从器材制作的角度来说,实际的情况是,消除失真远比添加失真困难得多,因此失真度低的器材也显得更有价值。

再就是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和瞬态响应(Pulse Response),其性能如何对“再现”音乐的规模感、速度感、弹性以及张力有很大影响。如果动态范围不足,瞬态响应迟缓并伴有尾响的话,重放出来的声音与现场的声音就有很大差距了,更谈不上忠实“再现”。音响系统的重放声压强度范围,不仅要满足乐谱中单件乐器以PPP力度独奏时那种很微弱的声音(20-25dB),也要能发出整个管弦乐队用fff力度全奏时喷发出来的那种强大的鸣响(110-115dB)。因此,音响系统的动态范围至少要在90dB能上能下,确保音乐听起来自然顺畅,没有拘束感。此外,在重放唱片录音时,音乐在起奏和拖拉的感觉,这样才能保证乐谱中迅速的起奏以及突然的停顿(休止)具有真实感。所谓“无拘无束”讲的就是足够的动态范围,而“收入自如”说的就是良好的瞬态响应。从技术上讲,要获得足够的动态范围和优良的瞬态响应,对唱机来说相对容易一些,而对于放大器和扬声器来说则比较困难,代价也比较高一些。

最后是解析力(Definition)。在系统升级之后,由于解析力的提高,当你听到更多的细节和现场杂音的时候,你同时会感觉到空间感和堂音也改善了,音乐停顿时的残响也更为自然了。解析力和空间感是孪生兄弟,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空间感是由乐器的直达声和反射声造成的听觉感受,其实这些直达声和反射声都早已记录在唱片上了,由于原先系统的解析力不够,重放出来的直达声和反射声没有剥离开来,自然不会有明锐的空间感。因此,解析力直接影响到音响系统的细节再生、空间感再生的能力,对于忠实“再现”非常重要。

以上谈了笔者对影响音响系统性能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除了这几个主要的问题之外,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和要求,也就不再赘述了。归纳起来,音响重放系统的性能取决于五个基本要素:频响范围,失真度,动态范围,瞬态响应以及解析力。假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都已得到了妥善解决,性能都在一定的水准之上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的心的了。

0

主题

499

帖子

4941

积分

绝对老烧

Rank: 5Rank: 5

发表于 12-05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响和音乐不可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2005-2018 lovehi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天津梦幻之声音响技术有限公司 许可证:津B2-20080131 ·  公安:12011302120114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音响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