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片收费可能短期看来是保护了音乐工作者,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一项政策的意图与他实际的效果很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为什么盗版会存在?固然现在的法律环境对知识产权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也说明了大量的人并不愿意为音乐付费,或者说他们愿意为音乐付出的代价(指明面上的价格)很小。他们甚至宁可忍受界面上的各类广告,也不愿意付出一点点的小价钱。当然也有难忍这些小广告而宁可付费的,这就是消费者的取舍(tradeoff)。
其次,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如果收费会导致用户量大量减少,那么音乐收费是否得不偿失?你是要一个收费但无人问津的音乐,还是免费但传播广泛的音乐?单纯从收入角度来看,你的收入=单价x数量-成本。成本基本可以看作不变,单价上去了,数量却急剧减少,你的收入反而是下降的。当然,如果是免费,那么前一项就完全变成了0了,但是你要知道,伴随着数量的上升会带来额外的收益,尤其是广泛传播带来的知名度,这个对于大多数文化工作者都是生命线。
最后,套用英语的说法,last but not least。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免费经济的蓬勃发展,基本就是打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收入来源的思维定势。现在的商业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YOUTUBE就是其一。如果youtube一开始就是收费的,他的用户不可能做到这么庞大,没有这个庞大的用户基础,其他的种种设计都完全不可能。还有腾讯的例子也说明,大量的免费用户是支撑其他收费业务的支柱。或者说,如何从免费中挖掘出价值链,如何将“用户”变成“客户”,才是现在音乐行业应该关注的课题。这一步,显然不可能单纯地由向“用户”收费强制将他变成“客户”来解决。
或许有人看到了免费经济的各种弊端,所以希望回归旧的商业模式,通过收费来保证产品的质量。确实,由于免费,现在多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东西,或者音乐人也更少地关注于做优质的东西,而仅仅着眼于抓住眼球,急功近利。但是免费经济是趋势,起码是眼下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生,起码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免费与收费并行,而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新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老实说,我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定论,世界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新的模式或许完全扭转我们的消费习惯,甚至改变眼下的免费趋势,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模式决不是通过简单的收费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
|